来源:动画学术趴
作者:马小褂
已获授权,禁止二次转载
北京时间2018年3月5日上午,第九十届奥斯卡获奖名单正式公布~
《寻梦环游记》(《coco》)击败《养家之人》、《宝贝老板》、《公牛历险记》、《至爱梵高》,不负众望斩获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而最佳动画短片则由《亲爱的篮球》获得,这部出自动画大师格兰基恩之手的短片在与《负空间》、《花园派对》、《Lou》、《反叛的童谣》的比拼中最终获胜。
虽然在小趴看来,《寻梦环游记》获得小金人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其在内地累计票房高达12.12亿元,豆瓣评分也一度高达9.3分。
但奥斯卡动画奖项的评选近年来屡被质疑。借今天这个机会,学术趴的马小褂老师想和大家深度探讨一下奥斯卡与动画的「爱恨情仇」。
*本文很长,但绝对值得细读。看到最后会有本届奥斯卡的欢乐彩蛋哦!~
越来越糟的奥斯卡动画奖,我们凭什么还唯它马首是瞻?
前言:三年前,学术趴分享了一篇来自 CartoonBrew、由水5郎翻译的文章,文中揭露了奥斯卡对动画奖项评定上的诸多问题,我们看到评委们对动画的傲慢和无知可谓令人发指。
点击链接查看此文:
祛魅奥斯卡:奥斯卡评委们对动画和特效多么无知!
三年过去了,奥斯卡动画奖项的评选并没有好转,情况反而越来越糟糕了。
每年的奥斯卡颁奖季,我听到最多的两个问题总是——
「中国动画距离奥斯卡还有多远?」
「日本动画为什么不受奥斯卡青睐?」
问题的背后,其实普遍隐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焦虑,渴望被承认。要么希望本国的动画作品能够闯进美国人的地盘,扬眉吐气;要么希望自己喜爱的日本动漫亚文化被主流所承认,仿佛这样才能够堂堂正正。尽管这是两个问题,背后的焦虑心态却是一致的。
但其实大可不必。奥斯卡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其实是被传奇化了,它身上的光环来自于美国文化的强势地位。褪去这身光环来看奥斯卡,它并非一个单纯以作品本身艺术品质来决胜负的战场,场外因素一直占据非常重大的比例。
拿下奥斯卡的作品大多有可取之处,但没拿下奥斯卡的作品,并不一定说明它就比获奖作品要差。
如果说奥斯卡实拍奖项至少还能维持表面上的公正,那当今的奥斯卡动画奖项,选得可真是够随意的。
《阿凡提》:中国动画距离奥斯卡最近的一次
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诞生于 2001 年,至今还不到 20 年历史。最佳动画短片奖则诞生于 1932 年,在 86 年间一共诞生了361 部提名(含获奖)作品。
然而,其中没有一部来自中国的动画短片。
一部都没有。
是中国的动画不行吗?当然不。虽然当今的中国动画有些不尽如人意,但美影厂时期的中国动画曾经也是傲立于世界动画之林,在欧洲、亚洲各大动画节上获奖无数。
这最大的原因,在于中美直到 1979 年才恢复建交。在此之前,1957-1965 年虽是中国动画片第一个繁荣时期(也称黄金时代),但奥斯卡不可能让意识形态上处于对立的国家参与竞选。
文革结束后,中国动画开始第二个繁荣时期(也称白银时代)。其中,有一部作品曾经有很大机会夺得奥斯卡,却最终失之交臂——它是 1979 年美影厂的定格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种金子》。
《杭州日报》曾报道过当时的故事:
「当时通知我们的是奥斯卡的华人评委卢燕。」曲建方回忆,当时卢燕通知他们的时候,告诉他们奥斯卡评委会决定将最佳动画短片奖授予《阿凡提的故事——种金子》,但唯一的问题是,片子超时了。
因为奥斯卡规定短片长度不得多于25分钟,但阿凡提的平均片长都在30-40分钟之间。「卢燕说,让我们赶快剪一下,然后再转录好了寄过去。」
曲建方说,卢燕可能觉得剪剪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其实修剪的确花不了多少时间,但回录、配乐就很耗时间,根本几天之内搞不定。在和导演靳夕(《神笔马良》编导)商量之后,就决定算了。「其实还有个原因,当时根本不知道奥斯卡的价值,如果知道它的意义,肯定怎么都得想办法弄出来。」最终当年的最佳动画短篇颁给了《每一个小孩》。
最终虽然没有拿到小金人,但是美国电影艺术学院还是颁发了一个「学术奖」给《阿凡提》,评语是「对这部片子表示非常大的欣赏」。
然而,我在查阅竞选 1979 年最佳动画短片奖的送选名单(submissions)后却发现,并没有《阿凡提的故事:种金子》这部片子。文中提及《种金子》最后得到的「学术奖」,其实是最佳外语片奖的送选合格证书。(这里可能是奥斯卡搞出的乌龙,不作展开了)
但有意思的是,报道中提到「奥斯卡评委会决定将最佳动画短片奖授予《阿凡提的故事:种金子》」,措词仿佛评委会已经内定了一般。
从送选到提名,再到获奖,中间差了两个步骤呢。是当时双方沟通中出了偏差,或者该报道出了偏差,还是说此事另有蹊跷呢?
事情的真相我们很难得知了,但至少当时奥斯卡高度评价中国动画,并积极推动中国动画参赛是不争的事实。
红色国家的奥斯卡动画之路
就在《种金子》送选奥斯卡后的第二年,来自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的《苍蝇》获得了 1980 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这是冷战时期第一次来自华沙成员国导演的动画作品获得提名,并且一举拿下最终奖项。
这部影片独具慧心地采用苍蝇的视角,故事中原本在森林中自由飞舞的苍蝇在被一户住宅的玻璃反光吸引后,一头扎进了人类的世界。它不幸被主人发现,四处挣扎躲闪,最终还是被人类做成了标本。
1980 年最佳动画短片,匈牙利导演法兰斯·罗夫茨的《苍蝇》 这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动画短片,手冢治虫的《Jumping》就从中得到了启发。不过很少有人了解这部获奖的幕后——实际上,导演法兰斯·罗夫茨可以算是当时匈牙利的异见分子。
《苍蝇》其实本来并非我们所看到的、苍蝇被做成标本的结局。在罗夫茨原来的版本中,屋子的主人在打苍蝇时不小心跌倒,苍蝇回头默默盯了他几秒:那是一个穿着黑大衣和苏联制靴子,一副GCD官员打扮,形似匈牙利第一书记卡达尔的男人。然后,苍蝇逃出了房间,飞向天空。
罗夫茨原来版本中的政治含义不言而喻。这样的结局当然没有通过厂领导的审查,影片最后数十秒被销毁,500 张原画也付之一炬,并改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
荒唐的是,匈牙利政府拒绝了罗夫茨前往美国领奖的护照申请,并安排 Hungarofilm(注:这家电影厂是匈牙利专门对外进行电影引进、输出的,与本片实际毫无关系)的领导官员去领了奖。就这样,一个与影片毫无关系的人,在众目睽睽之下领走了小金人,台下的观众都被惊呆了,堪称奥斯卡动画颁奖史上最魔幻的一幕。年轻的罗夫茨当然忍不下这口气,并通过西欧媒体痛骂匈牙利当局,数月之后,最终还是拿回了属于他的小金人。
不过这事情奇怪就奇怪在,既然匈牙利政府禁止罗夫茨出国领奖,《苍蝇》当初又是如何被送出国、进入奥斯卡送选名单的?奥斯卡委员会又是否知晓《苍蝇》原本结局的政治隐喻呢?
两年之后,来自波兰人民共和国导演萨比格涅夫·瑞普金斯基的作品《探戈》,作为第二部来自华沙成员国的动画片,荣获了 1982 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1982 年最佳动画短片,波兰导演萨比格涅夫·瑞普金斯基的《探戈》 这是一部非常大胆的,采用真人拍摄并融合动画手法的实验短片。简陋的房间里,人们不断循环着进行他们日常生活的片段,而每一次循环结束后,下一次循环就会多出一个人。随着影片进行,房间愈加拥挤,但人们彼此之间却没有交集。
这部作品本身没有什么政治隐喻,但瑞普金斯基与罗夫茨一样,也是个异见分子——1982 年,瑞普金斯基申请政治避难而逃离波兰,经过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缓冲区奥地利,随后移民到了美国。同年,《探戈》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探戈》的获奖实属异类,要知道,奥斯卡动画奖项一向对实验动画敬而远之。早在 1952 年时,诺曼·麦克拉伦的《邻居》也采用了类似的实时拍摄与动画结合的手法,当年的奥斯卡不知道该往哪送,最终却莫名其妙地拿下最佳纪录短片奖。两部都一定程度上采取了真人定格动画的手法,不过动画占据的比重却很小,按当今的奥斯卡动画片送选标准其实是无法达标的。(动画占比重不到 75%)
1952 年最佳纪录短片,加拿大导演诺曼·麦克拉伦的《邻居》 《探戈》的获奖,是奥斯卡动画短片奖项自成立以来最大胆的一次。一向保守的奥斯卡竟一反常态地选出一部实验短片,以至于大胆到了选出一部不合标准的动画片拿奖。促使《探戈》得奖的原因,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瑞普金斯基作为红色国家异见人士的身份,以及他的政治避难申请。
我们都知道,诺贝尔尤其青睐来自红色国家、前红色国家的异见人士,中国就曾经出现两个获诺贝尔奖但不能提的人。但国内没人知道的是,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角逐上,也存在着这一倾向。
这听起来像毫无证据的阴谋论,但是让我们看看红色国家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项的作品和对应年份吧。
南斯拉夫《代用品》,获得 1961 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1961 年,南斯拉夫发起不结盟运动,在冷战两极中保持中立。同年,南斯拉夫动画短片《代用品》获得奥斯卡动画提名,直接获奖。这是南斯拉夫动画唯一一次斩获该奖项,也是第一次由非美国动画短片获得该奖项。
·1979 年,在反对苏联扩张的共同利益推动下,中美建交。同年,《阿凡提的故事:种金子》据说差点拿下该奖项。
·1980 年,冷战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匈牙利异见人士罗夫茨的《苍蝇》拿下该奖项。这是第一次冷战中来自华沙成员国导演的动画片拿下该奖项,也是匈牙利动画的唯一一次。
·1982 年,波兰异见人士瑞普金斯基申请政治避难。同年,《探戈》拿下该奖项。这是第一次波兰动画片提名并获奖。
·1989 年,在苏联解体前夕,美苏宣布冷战结束。同年,苏联导演亚历山大·彼德洛夫的《母牛》获得提名。这是苏联动画唯一一次获得奥斯卡提名。
苏联油画动画片《母牛》,1989 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 是不是每一个红色国家的首次获得奥斯卡动画提名的作品和时间节点,都有些过于巧合了?如果这些并非巧合呢?
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匈牙利《苍蝇》、波兰《探戈》的获奖来自于美国借助异见人士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取;而奥斯卡对南斯拉夫《代用品》、中国《阿凡提的故事:种金子》、苏联《母牛》的青睐,则是美国释放的外交亲善信号。
让我们回到最初《种金子》那个问题,是否真的有可能「奥斯卡评委会决定将最佳动画短片奖授予该片」这种黑幕?如果上述获奖作品和时间点并非巧合,那么,出于中美建交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政治因素考量,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种金子》超了时长,或许我们已经拿过奥斯卡了。
不受奥斯卡青睐的日本动画
自奥斯卡动画奖项开办以来,就一直被牢牢被美国动画把控。过去 86 年的最佳动画短片里,美国就独占 54 次,其次是加拿大 9 次,英国 7 次,其余国家均不多于 3 次。
这并不反应各个国家动画电影艺术的真实水准。事实上,在 50 年代末美国动画进入黑暗期时,苏联的动画电影(含短片)正处于上升期,也曾经是世界范围内影响力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早期中日动画电影均深受其影响。而东欧的华沙成员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都已经开始了各自辉煌的动画历史,丝毫不逊色于加拿大和英国。
但这些来自红色国家的动画作品几乎不会在奥斯卡舞台上出现,一旦出现了,不是来自异见人士,就可能是受美国外交政策影响下的结果。
苏联经典动画电影《冰雪女王》,对日本动画造成很大影响 简单说,来自红色国家的动画片,不能上奥斯卡是因为政治,能上奥斯卡,也是因为政治。政治就是这么无处不在。
不过还有一个动画大国也一直被奥斯卡冷遇,它规模庞大而成熟的动画产业是当今唯一能媲美美国的,动画已经成了该国的文化名片——那就是日本。
对于日本动画片来说,它们进入奥斯卡就不存在政治因素上的障碍了,但商业和文化上的无形障碍依然存在。好莱坞可是个大名利场,想进奥斯卡,电影不光要拍得好就行了,更是考验其北美发行公司的公关能力。
要知道,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现在超过有 8000 名会员,他们都有权给动画片投票,但他们绝大多数不会看完所有的送选、提名作品。如何让尽可能多的会员看到送选作品,这个市场营销过程就非常考验北美发行公司在好莱坞的人脉了。作品再好,没有多少人看过,那获奖根本就无从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