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04|回复: 5

[转帖] 《驴得水》是商业片,可编剧挺硬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纪如泽】
        “你们要这么搞是吧?”,“又要大制作又不用明星是吧?又要拍商业片又不走工业化流程是吧?那我告诉你没人会给你们投钱,你们自己出钱拍吧。”
        这是青年编剧导演周申在知乎上,介绍影片《驴得水》诞生过程时所引述的一段话,来自最初对这部电影感兴趣但最终没能合作的投资方。
       
        《驴得水》的编剧、导演周申、刘露
        最本分的“异类”
        感谢周导如此生动地描绘今天青年编剧和导演在商业资本下的困窘。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始终对那些国产商业片只存在于字幕上的编剧感到好奇甚至质疑。真的有这号人存在吗?到底是谁在主导创作这些尴尬了整整两个小时的剧情?
        后来不止一次在各个大小媒体平台上看到编剧委屈吐槽,才明白在今天的国产商业片里,编剧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存在。当我们对今天以IP变现为主要目的的国产商业片近乎绝望之际,出身话剧的《驴得水》给了我们一点启示。
        这部靠“自来水”口碑逆袭的国产喜剧在上映三天就收获了6000万票房。但与此同时,这部满满“话剧感”的电影,也引来了不少极端的差评。
        在今天的众多国产商业片中,《驴得水》是比较特别的。素材来自现实生活,故事改编自同名话剧,影片没有动用一个明星,拍摄场地全实景。电影正式拍摄前,演员经历了试戏、一个月的排练、一个月的试拍,正式拍摄以实拍顺拍方式进行了两个月。所谓“顺拍”就是按故事时间线索拍摄,不会为了演员档期或节约成本,把同一个场景的戏集中拍完。
        导演还要求演员必须在拍摄地体验生活,并且拍摄周期中始终在现场,“演员一去就穿着戏里的服装,生活在那儿,衣服都是自然穿旧的。”
       
        《驴得水》话剧
        乍一看,你也许会觉得这些影片拍摄的背景信息,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再正常不过的流程了。但反着想了想,才猛然意识到今天拍电影的节奏已经完全可以逆向推导出来了:演员是不需要试戏的,尤其明星;场景大都是搭建的,还有特效;拍摄大都是没有试拍顺拍的,多浪费钱。
        所以,在资本纷纷进驻热钱涌动的影视行业里,中规中矩的《驴得水》反而成了最特别的那一个。这恐怕也算是这部荒诞喜剧片在生产环节给我们抖的最大个的包袱。当电影产业以大多数的荒诞性生产模式出现,最正常的那个反被视为异类。
       
        这样的地方,是没有五星级酒店的
        不黑不吹地说,从影片本身来看,编剧导演只是做了他们该做的。作为电影,《驴得水》还有不少剪辑和画面的生涩感,遭到了来自“流水线工厂”的鄙夷。甚至,它根本不是宣传中所说的“喜剧”,恰恰相反,整个故事浓郁的黑色幽默气氛让人绝望。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部“编剧主导型”或者说“编剧在场型”电影,唤起我们对电影编剧这个工种的记忆,让我们对电影的期待终于回归到故事本身。而此前的大多数时候,关于“商业电影”的讨论大都只局限于前两个字。
        《驴得水》多少给我们拓展了一些“商业电影的想象力”,在明星之外、在文化工业那些纯熟的套路之外,我们终于看见商业电影中匠人,而非商人的身影。这多少让我们在为文化快消品买单时有些欣慰。
       
        《驴得水》剧照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只鲜嫩的大闸蟹
        单就影片来看,《驴得水》的难能可贵在于,在它密集的笑点中,或许不是每一个笑料都让你发笑,但至少不会让你尴尬癌发作,即便是影片开头“很黄很暴力”的段子也并不会让你觉得恶心。而且很快你就会发现,这是编剧的又一处草蛇灰线。
        正如周申自己的剖白所言,“我们决定用尽量简单易懂的手段来拍摄这部电影”,不打算在技术上故弄玄虚的导演把《驴得水》的故事比为“大闸蟹”,“适合最简单的烹饪,任何炫技加料都是添乱,都不会比直接蒸熟更好吃。”显然,这只大闸蟹必须优质,才能让厨师有自信这样说。
        幸运的是,《驴得水》确实是个不错的故事。“驴得水”是个人,姓吕不姓驴,影片讲述的故事是1942年,中国一个缺水的山区学校为了养驴挑水,虚报了一个吃空饷的老师。然而国民党政府的教育部特派员两番来视察要求见“吕得水”,故事在一连串的谎言和荒诞中展开,却又显得逻辑合理、无比真实。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一切知识分子都是纸老虎”,这是影片宣传用的话,听上去像营销噱头的广告词,倒也恰如其分地成了故事的注解。这个取材自现实的剧情在编剧的合理创作之下,以犀利的眼光洞察了人性本身,让故事以拓展意义的方式打开局面。严格意义上说,《驴得水》也是一部IP作品,因为这个荒诞到令人心碎的故事,最初是在话剧舞台上收获掌声与喝彩。
        成也话剧,败也话剧。强大的话剧基因,也成为了这部影片在口碑获得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得益于扎实话剧编剧核心,整个影片充满了不断爆发的冲突张力,故事尽管是一出荒诞闹剧但逻辑清晰,人物性格饱满鲜明,所以显得格外精彩。但同时因为受限于话剧道具和舞台空间,话剧故事大都弱化环境背景、时代背景而聚焦于故事和人物,使得擅长展现社会广角以及流动性视角的电影手法在《驴得水》中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这部被实地化拍摄的话剧作品,本质上仍是一部走进电影院的话剧作品。所以,习惯了电影叙事和“露脸式”表演的国产电影观众很有可能对话剧演员“用力”的表演方式感到不适。
       
        表演会不会太用力?
        尽管如此,依然不能否认《驴得水》是只鲜嫩的大闸蟹。它以自己最本分的姿态,横着走进了电影院,教商业电影如何讲故事,如何塑造人物和创作台词。这个来自生活本身的故事,让我们对商业电影也有了新的认识。当大多数虚构城市中心主义的中产故事在电影院制造关于生活的幻象之际,我们最终靠《驴得水》来回应荒诞且充满隐喻的现实。
        影片后半段在悲剧性地展开时,一再同我们探讨知识分子、农民、官员之间的身份与权力,关系与命运,以及人性中的复杂性。在主要人物逐个冲破底线的同时,两位来自话剧舞台的编剧导演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他们坚持在影片中“全程在线,全程在场”,让每一个人物都有所交代,让每一件道具都值得回味,也让故事严丝合缝地善始善终。
        在投资人说了本文开头引述的那段话之后,周申和刘露觉得投资人的建议不错,于是他们开始自己出钱拍,而不是把这只来鲜嫩肥美的来自生活的“大闸蟹”卖出去,或者送进食品加工厂的流水线。最终,我们在电影院尝到了质朴却纯粹的“私房大闸蟹”《驴得水》。
        学影片里“最放荡也最单纯”的张一曼的口气说,这一回国产商业片的编剧挺硬的。
       
        任素汐饰演张一曼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jiruze/2016_11_02_379187_2.s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热评

潮歌:黄色笑话让人不爽,我边上的孩子家长们表情都挺尴尬,这电影不适合小孩看~

面朝大海:真正的黑色荒诞幽默,但结局让人心碎甚至要流泪,说的是任何时代但更多是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最美丽的被最丑恶毁灭,而绝大多数人都无法阻止黑色力量吞没我们。在话剧舞台上已经验证过剧情和笑点后,拍成电影基本上已经立足于不败之地,这种类型的中小投资商业片才是最靠谱的投资,这种类型的片子会越来越多,开心麻花还会有更多的舞台剧转化为新片并获得票房佳绩!

thirdapple:我不喜欢这种“描写人性”的方式。最“自由纯真”的张一曼,要通过到处留情体现出来;要救张一曼免遭强奸的那个人,面对枪口退缩了。不可否认这些都是真实的,但我会想起瞿秋白就义前说的那句简单明了的话:“此地甚好。”这种真实的人性和力量,也是汶川大地震中我们曾亲眼见过的力量,是不是从文艺作品中消失得太久太久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夜寐星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954887/answer/12926012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看了亲王推荐去的,这部电影必然会取得成功,因为他迎合了当代小资最喜欢的那点东西——性、人性,还有无处不在的嘲讽。
开头过多过密的荤段子让妹子无所适从,不过电影的细节不错,比如屋里的灯确实阴暗,孙佳拍照时悄悄拉铁男胳膊表明芳心暗许,虽然有汽车上山路,几人吃饭蒜皮剥一筐之类的BUG,也算是瑕不掩瑜,但它根本配不上这么多赞誉,因为这部片子就是小布尔乔亚的梦呓。

用一头驴来冒充老师,从教育部骗取经费,还有特派员审查——我特么明白哪不对劲了,1942年,民国教育部给一个山区民办老师发经费发工资!「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投入经费仅次于军费」是真的吗? - 历史

    1949年肯尼亚在校学生人数是33万 人口是540万 在校学生占人口比例是6.1%
    1949年中国在校学生人数是2550万 人口5亿4 在校学生占人口比例是4.8%

哪怕把背景改成我大清办学堂,我都感觉更靠谱点。。但小布尔乔亚不认啊,民国贪污腐败,可是重视教育啊,大师辈出啊,皇帝是好人,都是官员腐败!

铜匠老婆跟铁男都是东北人,通过口音叙起了旧,影院一片笑声,心照不宣的你瞅啥——我特么就问你民国年间俩东北人在西南碰了面,第一反应不是抱头痛哭,何年何月才能回到家乡?!国仇家恨面前铜匠老婆还惦记他老公的小贱人?当然,电影不能这么讲,这么讲了就是嘲讽炮党,不能针砭时弊了。

如果影片背景设在没有抗战背景的二十年代会更合理点,不过为了借古讽今小布尔乔亚是不会看历史的,但接下来两点让我忍无可忍。

铜匠没有名字,在他老婆嘴里一样无名无姓,甚至不是当家的,而是和路人一样的铜匠——小布尔乔亚编剧眼里,农民当然是不重要的,哪里配得上一个ID?农民得了权,肯定是要报复社会的,怎么会感恩校长?农民得了知识,只会沐猴而冠,为了报私怨,可以不要巨款。我说句实话,编剧甚至配不上“农民式的狡猾”。
这么多人物里,就铜匠和媳妇俩无产者,可以说小布尔乔亚心里,农民或者说非知识分子的底层民众,大概就是这个形象。
既然把铜匠定位为“流氓无产者”,为什么在铜匠夫妇打上门时,不用钱收买呢?
当然不能,如果老婆见钱眼开,电影就没的拍了。
铜匠要剃掉一曼头发,发疯的一曼对着校长磕头说要改造,朋友一笑“嘲讽文革”,废话,小布尔乔亚编剧就知道个文革。话说谁能告诉我,西南联大都有关系的魁山在一曼睡服心灰意冷之后,不拿钱走人还留在山区,为了啥?

整篇驴得水没有一个好人,几位主角都毁了形象,仅有的正面角色居然是那位美国富豪。太平洋战争期间的美国人不毁家纾难,而是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只为农村教育,还能讲一口中国话——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这是白左精神!为什么投资者不能是心系教育的国内老头?从历史来看,即使真的有这么一个海外富豪,不应该是南洋华人么?铜匠“死而复生”,激动的老外和“从英国回来的人才”交流两句,一说英语不就露馅了,怎么还乐呵呵主持婚礼?没办法,这BUG必须有,因为小布尔乔亚眼里,凡人不能自救,只有人类希望美利坚。
有人说加入美国人是为了结尾那句incredible China,合着一部嘲讽人性的电影目标还是嘲讽中国人性,这就很没意思了。
结尾那个去延安,呵呵,让一百个观众看,他也会默默点头:“没办法,不然过不了审。”

一部“揭露人性”的电影,别的没揭露,小布尔乔亚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如果说追凶者也给8分的话,这部驴得水,单纯刻画主角给9分,加上铜匠和美国人后思想境界掉一大段,3分。
发表于 2016-11-2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那天去看的时候主创人员基本都来了

发表于 2016-11-3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载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虎纹猫家园

GMT+8, 2024-4-20 06:19 , Processed in 0.02357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