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62|回复: 1

[转帖] 电影《开国大典》和《大决战》系列的联系和差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6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就是国庆节了。
今年是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过了一段恢弘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电影记录、见证了伟大祖国从建立到走向强大的历程。
而提到关于建国的电影,相信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开国大典》和《大决战》三部曲系列。
其中《开国大典》前不久用现代技术进行了4K修复,据称下一步会进行重映,但是目前档期还没有确定。
这2个电影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共和国建立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2部电影的拍摄过程,2部电影的联系和差异。同时也是重温一下经典,希望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再看看这2个电影,静下心来,好好回味一下那段历史。
1、《开国大典》和《大决战》拍摄背景有很大不同
《开国大典》是1989年建国40周年的国庆献礼片,当年9月公映。
而电影《大决战》系列三部曲分别于1990-1992年上映,每年上映一部,分上下集。
但很多观众不知道的是,其实《大决战》系列电影的策划要早于《开国大典》。甚至《大决战》电影的某些镜头可能还在《开国大典》之前就开始拍摄了
根据相关资料,《开国大典》的剧本大概是1987年左右开始创作,1988年剧本经宣传部和电影局审核通过,然后进行拍摄;而《大决战》的剧本在1986年甚至更早就开始立项了,然后在1988年左右也已经进行了相关拍摄。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能不说一下《开国大典》和《大决战》拍摄的级别完全不一样。《开国大典》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为了庆祝建国40年拍摄的献礼片;但《大决战》的拍摄由中央军委直接拍板,由当时的国家主席、军委副主席杨尚昆直接拍板敲定。
所以呢,《开国大典》更像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完成上级交办的一个政治任务,为了40周年大庆拍摄一个主旋律电影。
而《大决战》本身是从记录一段历史的高度来拍摄,所以在说到电影《大决战》系列三部曲之前,我们要先明白一个事情,这不单单是电影,而是应该上升到历史的高度。
《大决战》三部曲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历史,古代人写史,只能用文字,因为他们没有别的方式;现代人写史,已经有了影像手段,而且影像比起文字更加直观,有更强的优势,所以现在历史的记录,不要局限在文字记录方面,实际上未来关于历史的记录,影像会越来越重要。
所以拍摄大决战系列电影,是我们国家用以还原、记录历史,留待后人的皇皇巨著;同时也是当时还健在的一批老帅和老将们为共和国的成立写下的诗篇,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这是2个电影非常大的区别。
2、《开国大典》电影对《大决战》的启发
《开国大典》和《大决战》的策划和拍摄时间很相近,可能《大决战》还要更早一些,但是毕竟《开国大典》的剧本上报和公映都在前面,所以后面的《大决战》拍摄应该受到了一些启发。
《开国大典》在1989年国庆节前夕公映,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观影热潮,根据相关资料,打破了国内票房纪录,是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级电影。
《开国大典》的拍摄,打破了一些之前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套路。如果大家看以前类似的电影,会发现主旋律特点非常突出,尤其是在表现伟人方面,几乎都是表现其伟光正的一面,特别喜欢用仰拍视角,喜欢突出领导人的手势,表现出那种气魄。
但是在《开国大典》里,对于人物的塑造更加具有亲和力。在对于后半段甚至出现了主席到街头吃面的情节。
                      《开国大典》里主席到北平街头吃面条结果没带钱
相信这对《大决战》的剧本创作和后续拍摄有一定启发意义。在整个《大决战》系列电影中,出现了很多领导人的生活场景,特别是用了一些镜头来展现家庭生活方面,这些都更好体现了接地气的一面,也是拉近领袖和人民的距离。
比如在《淮海战役》开头,主席和小女儿一起推磨。
《平津战役》中,小女儿给爸爸过生日。
另外,《开国大典》在艺术性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重点突出那种历史的厚重感,要用镜头表现出宏大的历史感,总之就是在气质上一定要表达波澜壮阔的气魄。
这些对于《大决战》的拍摄应该都有一些借鉴作用。
当然《大决战》更加升级了。
3、《开国大典》像散文诗,《大决战》则是史诗
《开国大典》全片2个半小时多,《大决战》系列三部曲合计接近10个小时。
由于这种时长的差别,《开国大典》很多大事都不可能详细描述,只能是一笔带过;而《大决战》则更加详细描述了三大战役的全过程,更加细致写实。
所以2个电影的区别就好比前者是一个散文诗,结构比较散;后者则是一部厚重的史诗,中心突出,细节丰富。
在整体风格上,2个电影也有较大区别。
《开国大典》导演的发挥空间很大,是一部既严格尊重史实,又充分发挥编导者的创造才华,将历史的丰富内蕴予以深入开掘的成功之作。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在大方向上符合历史,在很多细节方面又有发挥,用一种散文诗式的节奏,重点是描述人物的内心,表现出国共双方人物的关系。
如果看过《开国大典》的观众,相信对某个细节会留下一些深刻印象,但是对于整个剧情可能就有点模糊了。其实这是导演刻意处理的效果。
《开国大典》本身就不注重历史的进展过程和事件的连续性,而是要营造那种氛围。这就是散文诗的风格,结构有点散,主题不够突出,重点是表现出那种历史大势的趋势。
而《大决战》系列总体时长就相当于《开国大典》的4倍左右,因此内容丰富,用将近10个小时,完完整整记录当年的很多大事,务求还原史实。
而且整个《大决战》系列三部曲,虽然时长很长,但是结构非常紧密,主要围绕军事斗争的过程,详细描绘出三大战役的布局、进展。
《大决战》系列每一部都是3个半小时左右,系列电影总共600分钟出头,虽然分为3部,但不能割裂开来,不能理解成3部单独的电影,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虽然三部片名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但人物、事件一直在连续进行,前后呼应,各有伏笔,《辽沈战役》的时候已经在提到中原战场的布置,《淮海战役》的时候也已经在筹划东野进关,所以几部电影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当然由于3部电影的导演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其中《辽沈战役》历来公认最佳,因为拍出了战争那种曲折进行的历程,尤其是林彪反复纠结打长春还是锦州的战略方向问题,电影花费了很多笔墨;《淮海战役》则是三部曲中战争场面最为恢弘壮观;《平津战役》则是重在政治斗争方面,毕竟军事场面前2部都拍得差不多了。
为了完成这些史诗性大场面,《大决战》的拍摄完全是不计成本。
前面咱们说了,拍摄《大决战》是杨尚昆等领导人亲自拍板。这部电影不仅是书写历史,也是记录当年还健在的一批老帅和老将们的峥嵘岁月,而当年拍摄的时候,这批共和国的老帅老将都已经风烛残年,错过了这次机会,以后肯定也不可能再拍得出来。因此对于这部电影的拍摄,他们更有一种紧迫性。
所以,《大决战》系列电影在拍摄制作上,真的是特别用功。光是剧本就创作了6年,先后采访了多位当年健在的当事人,不仅包括解放军这边的亲身经历者,也包括国民党军方面的一些见证者。总导演李俊带着剧组人员专门拜访了当时还健在的聂荣臻,采访了战役参加者和有关人士300余人,还实地考察了三大战役旧战场。
至于后来在具体拍摄过程中,更是不惜代价,尤其是有大量解放军作为群众演员,扮演了国共双方的士兵。军委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全国各地解放军配合拍摄工作,据相关资料,电影拍摄动用了超过10万部队,累计300多万人次。
如今哪一个电影的群众演员能够有这个规模?当年张艺谋拍《英雄》据说动用数千名解放军士兵帮助拍摄,那就已经是了不起的大场面了。
至于各种装备就更不用说了,根据相关资料,拍摄《大决战》共计消耗了上百万斤各式炸药,动用各种坦克、汽车数百辆,制作各类当年国共双方士兵军装数千套......
由此才拍出了那些气势如虹的长镜头。比如《淮海战役》里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
所以,还是那句话,这个电影不能简单当做电影来看待,也要当做历史来看。
最近这些年拍摄的革命战争历史题材电影,根本拍不出那种神韵了。

发表于 2019-9-16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记得太祖去吃面条没带钱   
还有蒋中正帮人打麻将
打仗我不行 打麻将你不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虎纹猫家园

GMT+8, 2024-3-29 16:51 , Processed in 0.02707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